农田里已经收拾妥当,而王丽平却一刻也闲不着,11月2日上午,外面飘着雪花,王丽平在家里整理玉米壳。(记者 李炜 摄 )
□本报记者 李炜
“康儿,锅台上的饭盒里是我刚给你做的肉酱,别忘了带上,还有那包苹果。”
“妈,留点给你和弟弟吃吧,学校的伙食现在挺好的。”
因担心妈妈发现自己已经把苹果换成了“家里还有”的那些已经烂了一大半的苹果,他迫不及待地冲出家门。
“你这孩子怎么那么不听话。”夜色已经降临,刚刚忙完农活的妈妈领着年幼的弟弟来到学校门口,递给一包他早上换下的苹果“斥责”道。看着妈妈和弟弟离去的身影,他的泪水一涌而出。
1997年,王丽平裹着一身雪花来到,成了刚满4岁的姚康的后妈。
2005年,爸爸病逝后,这个后妈成了姚康唯一的依靠。
如今,妈妈、弟弟和姚康,组成了一个温暖的家。
妈妈:要做一名称职的后妈
1997年,30岁的王丽平走进宋村镇姚山头村一个贫困家庭,成了当时刚满4岁的姚康的继母。在她和丈夫的努力打拼下,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,2004年,小儿子姚杰的出生更是给这个小家庭增添了不少乐趣。然而,2005年的一天,丈夫姚喜平突然去逝,撇下了正在上学的姚康和襁褓中的姚杰。
丈夫去世后,抚养两个孩子的重担都压在王丽平肩上。好心的村民劝她趁着年轻再找个人家,但她却说:“再找个人万一对姚康不好怎么办?等姚康长大了再说吧。”
一家三口人的生活,加上孩子上学,哪里都需要钱。农忙季节,王丽平忙完家里的3亩地之后,就会去附近的村庄,给别人的果树疏花、套袋、拣果。农闲时节,她则会起早贪黑,四处打工挣钱。
说起姚康,不善言词的王丽平眼睛里闪着欣慰的光芒。她笑着告诉记者,姚康非常懂事,只要看到她在忙活,总会主动上前帮忙,家里的重活累活抢着干。姚康总是说“等他长大了,一定让妈妈享清福”,这让她非常欣慰。
儿子:妈妈是我这辈子最亲的人
“妈妈,我来!”
“不用,我自己就行。”10月29日下午,在姚山头村那个破旧简陋的小院里,姚康和母亲抢着倾倒污水的画面,让记者心头不禁一颤。
“记得我上初二的那年冬天,一个风雪交加的下午,妈妈领着当时才4岁的弟弟,推着小车,顶着风雪来到学校,为我送来了几十元伙食费。”说到这里,姚康这个家里的小男子汉哽咽了,“后来我才知道,那几十元钱是妈妈带着弟弟起早贪黑卖了好几天蔬菜换来的。由于风雪太大,那天晚上8点多,妈妈带着弟弟回到家,在外面冻了一天的弟弟也因此发了好多天高烧。”
“我病了的时候,妈妈会在半夜独自跑到几公里外的卫生室拿药。每次放学回家稍微晚一点,就会在村口看到妈妈。每个冬天的晚上,妈妈都会轻轻地为我掖上被角。”懂事的姚康虽然不太爱说话,但是说起妈妈,他似乎有说不完的话。
父亲去世后,姚康曾经十分茫然,和自己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妈妈会不会带着弟弟改嫁,妈妈会不会对他不好了。4年过去了,王丽平一直“守”在姚康身边,这让姚康悬着的一颗心终于踏实下来。
“妈妈,你是我这辈子最亲的人,是你给了我一个完整的童年和温暖的家。”16岁的姚康倚在妈妈身边幸福地说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