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雇工到闻名全国的劳动模范,这是张富贵的人生之路。 张富贵,1913年8月5日出生在文登高村镇望海隋家(现金岭村)一雇农家庭。出生后不久,母亲去世,父亲流落他乡,靠给地主当长工过活。年幼的富贵,过继给了寡妇伯母,饱尝凄凉伶仃之苦。他的伯母靠日夜纺线织布,积攒了几吊钱,买了两亩地。富贵7岁就跟着伯母下地干活,尽管没白没黑地干,仍然过着糠菜半年粮的日子。从13岁开始,就给地主当长工。为改变贫困的境遇,伯母托亲靠友把他送去学瓦匠。3年学徒期间,不光工钱没有,还得给工头干庄稼活。25岁那年,伯母为给他成亲,向地主借了110元钱,取钱的时候,先扣下当年的利钱,只给了77元,从此,一家人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。驴打滚的债,富贵一家人是还不清的,无奈之下,只好把仅有的二亩地押给地主抵了债。 1940年,共产党、八路军来到了望海隋家村,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,领导减租减息和增加雇工待遇的斗争,使张富贵第一次扬眉吐气,雇工的年报酬增加到1200斤粮食。在民主政府的支持下,他赎回了抵债的那二亩地。 张富贵常说:"昆嵛山高,没有党的恩情高;黄海水深,没有党的恩情深。没有共产党,就没有我张富贵。我要一辈子听党的话跟党走!" 1943年,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岁月,党中央在陕甘宁向抗日军民发出了"组织起来"的伟大号召。这年年底,张富贵和何其孔等五户农民一起,带头办起了全县第一个搿具组,大家推举他担任了组长。搿具组的五户农民取长补短,互相帮助,解决了许多个人解决不了的难题,促进了生产的发展。这件新鲜事像一阵春风,在青龙河畔传开了。转过年来,经过民主协商,张富贵的搿具组作为母组,发展成八个组,并实行了记工划分,等价交换,使全村都组织起来了。一时间,张富贵的名字,在文登乃至胶东半岛传开了。张富贵还到周围村,帮助建立了120个互助组,高村区的互助合作运动开展得热火朝天。1944年10月10日,张富贵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秋后,文登县民主政府在万家庄召开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劳模大会。张富贵在会上介绍了互助合作经验,当选为全县第一名劳动模范。县长亲自为他戴上光荣花,并奖给他一头大黄牛。张富贵回村时,全村人像迎亲办喜事一样,都出来欢迎他。 1945年春,张富贵出席了胶东区劳模大会,到会的278名代表,一致推选张富贵为胶东区第一名农业劳动模范。他又得了一等奖--一头戴着大红花的大黄牛。 1945年冬,张富贵已是胶东区特等劳动模范了。当时,威海市的市长于洲,邀请他来威海介绍经验,并约定来的时候派人去接。约定的时间到了,张富贵扛着一张铁锨,背着一个粪篓子就上路了。100多华里的路,从早上东方刚露白启程,到下午日头还老高他就来到了威海市政府的大门口。一路上,他顺路拾了三篓粪,每拾满一篓,便走到附近村庄,打听谁是军属,把粪倒在军属的粪场上。在人们还没有来得及问清他是谁的时候,他已经大步流星地走远了。有一天,张富贵到桥头区五尚地村去介绍经验。村里早就布置好了会场,还特地买来鞭炮,当大家正焦急等待的时候,大路上走来了一个撅着粪篓子的庄稼人。当时,谁也不认识他,他也不要人陪同,大家没想到这个庄稼人就是张富贵。只见他朝人们笑了笑,就从欢迎他的人群中挤了过去,直向会场走去。这时,有人连声喊道:"快点鞭炮,张富贵同志来了!"张富贵就这样,不坐车,不骑马,先后走了102个村庄,把他们办互助组的经验,送到了千家万户。 1950年9月间,又一个喜讯传到望海隋家村,张富贵要到北京去参加全国工农兵英模代表大会。在欢迎宴会上,当他代表山东省的劳动模范,向毛主席敬酒的时候,几天来背熟的几句话,在一刹那间,竟忘得一干二净,激动的泪水不由自主地流出来了。毛主席亲切地站起来同他碰杯,并连声说:"谢谢!谢谢!" 童年的时候,张富贵曾多次做过读书识字的梦。但那个时代,连肚子都填不饱,家里哪还有钱供他读书呢?1950年,张富贵当选为山东省人大代表。开会期间,他和沂南县人大代表、劳动模范朱富胜住在一起。他听说朱富胜原也是一个大字不识,后来依靠自学,有了一定的文化,还当了干部,深受启发。于是,他下定决心要学习文化知识。他说:"过去咱想学习不能学,今天能学了就得使劲学。恒心大,泰山移,我就不信世界上还有学不会的东西!"到了50年代末,已是40多岁的张富贵便能识2000多个字了,看看报纸,写个简单信都行了。1959年他光荣地被聘请为省科技协会会员。村里年纪大的人,至今还记得:张富贵曾一天给七户军属的猪圈出了粪,推到粪场上。兴修水利的时候,他义务帮助烈军属打井,他还带着打井组的人,到邻村去帮助烈军属打井、干活。解放战争时期,全村的青壮年参军支前走了将近一半,700多亩土地,耕种都有困难。张富贵把全村的妇女、儿童都组织起来,参加生产互助,农忙季节实行大分工,充分挖掘了劳力的潜力。就这样,实现了支前、生产两不误.张富贵也曾多次被评为拥军优属模范。抗美援朝期间,张富贵参加了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,来到了战火纷飞的朝鲜前线。到了朝鲜战场后,他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,从哨所到坑道,从这个阵地到那个阵地,把一袋袋慰问品送到最可爱的人手中。三年自然灾害期间,张富贵所在的大队尽管也不富裕,但他还时刻想着受灾严重地区的人民。1961年秋,他和全公社各大队的干部商量,多卖粮食支援灾区。他走到哪里都说,国家的困难也是咱的困难,支援灾区是咱们的责任。这一年,全公社500万斤粮食的征购任务,最后实际卖了637万斤,并把超产的7万斤花生,也全部卖给了国家。张富贵又从自家做起,带头省吃俭用,把省下来的粮食,装在支援灾区的干菜叶中运往灾区。1962年夏天,在得知广饶县油郭大队连续遭受自然灾害,急需一部分地瓜芽子时,他二话没说,立即组织本大队干部群众凑芽子,还骑上自行车找邻近几个村的干部群众帮忙想办法。当晚十点钟,80万棵又肥又壮的地瓜苗子就装上了汽车,前前后后用了不到8个小时的时间。张富贵有一个团结和睦的家庭。他常说:"正人先正已。自己不正,怎么去教育别人呢?"他专门制定了家规,叫"三忌",即:生活忌特殊;好事忌抢先;待人忌冷淡。1961年,他的大女儿启英高小毕业了,女儿想:父亲是全国劳模,我若不能继续升学,也得找个工作干干,反正不能在家种地。张富贵发现她这个思想苗头后,主动找女儿做思想工作。女儿心服口服,毕业后,高高兴兴地回到村里当了一名普通社员,很快成为一名劳动能手。在评工记分那些岁月里,张富贵一家人都积极参加集体劳动,挣的工分在全村属拔尖的户,收入也数一数二,可是他家的生活却总是保持一般水平。原来他们把省下来的钱和粮食,常用来帮助了别人。有一年,体弱多病的隋顺成老汉,养的一头猪死了,日子过得挺紧巴,张富贵不仅帮他种好自留地,还用自家的钱,给他买了一头猪,隋顺成不知怎么感谢他才好。张富贵却说:"这怎么还用谢,我们都是一家人,不管谁有了困难,都应该互相帮助,大家都过上富裕日子,才更能显示出社会主义好来。" 他曾先后当选过县、胶东区、省、全国农业劳动模范,第二、三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,历任党的第九、十、十一届中央委员。1969年6月至1979年12月任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,1979年12月至1985年6月任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。1978午12月18日至22日,张富贵作为党的十一届中央委员,参加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。从北京回到文登,他逢人就讲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得好。 可如何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,就是-个现实而又必须做出回答的问题。刚开始,有些人想不通。有的人说:"实行责任制是穷村贫队的事,我们先进单位不好搞。"也有的说:"咱们是搞集体的,不能分田单干。"这些话把他的耳朵都灌满了。他说:"我是举过手的,我更要带头去干。" 张富贵亲自向干部、群众讲自己思想认识的过程,介绍具体办法。他说:"过去咱们吃大锅饭习惯了,总认为不集体干活就是分散单干,这是’左’的影响。过去想富不敢富,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才真正挖掉穷根。早搞责任制的早富,晚搞的晚富,不搞责任制的就难富。"张富贵的肺腑之言,把干部群众的心说活了,责任制也搞起来了。 1982年9月,党的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了。张富贵是山东代表之一,并被选为大会主席团的成员。在一次小组讨论会上,他情真意切地说:"虽说我年龄大了,可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来说,我还不老。我向党保证,活到老,学到老,为党的事业干到老!"开完十二大回来以后,有人问他:"你不当中央委员了,打算怎么干?"他爽快地说:"我是个普通党员,当中央委员是党的需要;不当中央委员还是个普通党员,仍然要为党工作,和党中央保持一致。"1994午6月3日,张富贵因病与世长辞,享年81岁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