丛蓉滋 曾用名毕水三,男,汉族,中共党员,1910年2月出生于文登市天福路街道办事处北宫村。曾任军委第二炮兵副参谋长,少将军衔。 丛蓉滋10岁入文登县立第一小学读书,在校期间曾参加过学生自治会。16岁高小毕业后,因其父病故,家中无力支持其继续上学,便辍学回家担起生活的担子。期间,他结识了共产党员宋澄和进步学校校长于烺,深受他们的教育和影响。 1937年“七七”事变爆发后,宋澄、于烺在中共胶东特委的领导下组织发动抗日武装,丛蓉滋成为抗日游击队的交通员。同年12月24日,胶东特委领导文登天福山起义,建立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1大队。于得水任大队长,宋澄任政委。不久,1大队在岭上村被国民党军打散,宋澄被捕。丛蓉滋出面把宋澄保释。此后,城里人便声言丛蓉滋也是共产党员。迫于形势,他离家出走,到沟于家参加了“三军”第2大队,被分配在1中队当战士。 1938年1月,丛蓉滋任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小队长,2月参加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,3月任副中队长。6月“三军”和掖县抗日第3支队合编,丛蓉滋任19旅63团1营1连排长、副连长。8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任第19旅63团1营1连连长。同年底,八路军山东纵队成立,胶东成立25旅,丛蓉滋任63团2营营长。1939年4月,精兵简政,部队缩编,63团改编为一个营,他又改任副营长。岁末14团成立,丛蓉滋调任副团长。1940年6月,他由14团调东海区任独立第8营营长。翌年8月,改任山东纵队5支队17团参谋长。1942年胶东军区成立,5支队番号撤销,17团归胶东军区直接指挥。11月,丛蓉滋参加了胶东军区反“扫荡”斗争。1943年3月,他调胶东军区第三分区(西海)任参谋长。翌年8月参加了秋季攻势作战。在主力13团配合下,分区部队向大泽山敌伪据点旧店、大田实施突击,全歼守敌5个连。 抗日战争胜利后,丛蓉滋任胶东军区第三分区参谋长,参加了山东军民大反攻。同年底入胶东区党校学习,4个月后又转入华东局党校学习。1947年2月毕业后,回胶东军区三分区任参谋长,参加了胶东保卫战。9月任三分区副司令员。翌年4月,参加了潍县战役。1949年5月任三分区司令员。 新中国建立后,丛蓉滋任胶东军区军政干校校长。1950年4月任华东军区警备第6旅旅长。11月,6旅改番号为步兵100师,丛蓉滋任师长。1952年7月,100师机关改编为炮兵第12师,他任炮12师师长。12月,丛蓉滋入高级炮兵学校学习。1954年9月毕业后,调任第一炮兵学校校长。1959年9月任炮兵技术学校校长。1960年4月,炮兵技术学校升格为技术学院,丛蓉滋任副院长。1964年9月调任302训练基地司令员,参加了导弹核武器的试验组织工作。1969年12月调任军委第二炮兵副参谋长。 1955年9月丛蓉滋被授予大校军衔,1964年4月晋升为少将军衔。曾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、二级解放勋章。1972年4月因病逝世,终年62岁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