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登有一方田地叫“郑家岚子”,相传是汉代经学大师郑玄耕种的田野;在文登南郑格村和北郑格村,村民世代在房前屋后栽植一种细长而有韧性的草,称为“康成书带草”,用来缅怀郑玄对当地的教化之功。如果假以历史的眼光,培植文登一域文化沃土的真正功臣,不是秦始皇,而是郑康成。
汉朝建国后,将文登西南昌阳城命名为“昌阳郡”。汉末宦官作乱、三国争雄,民众多逃此避难,文人、武士隐居者甚多,其中经学大师郑玄的到来,开“文登学”先河。郑玄(127年-200年),字康成,东汉经学家,高密郑公村人。郑玄13岁能诵读五经,21岁博览群书,精通历数、算术、图纬,公元160年,郑玄西入函谷关,拜著名古文经学家马融为师。6年之后,郑玄拜辞恩师回山东故里。马融感慨地对弟子说:“郑生今去,吾道东矣!”
汉延熹九年(167年),41岁的郑玄携亲带友一起来到昌阳境内的长学山(今文登市米山镇),看到这里“西接昆嵛,东俯昌水,南揖苍海,北据甘泉,土地肥沃,民风淳朴”,就决定将这里作为自己的寓居之所,垒石屋建造“康成讲堂”,招弟子设立“长学书院”。他一边种田,一边讲学,教民习文修武,遂使此地文化兴起,风化渐开。郑玄在文登共收弟子三千多人,形成了郑氏学派和“东鲁学风”,奠定了“文登学”深厚基础,历经隋唐五代,文风蔼然,久盛不衰。
汉建宁四年(171年),郑玄遭受“党锢之祸”,45岁的他被禁锢。郑玄胸襟开阔,不屑争辩,隐居长学山中,一心授徒注书。他注解的经书,以古文经学为主,兼取各家精华,综合古今,融为一体,独创了一门新学派——郑学。在此之前,今、古文经学两派相互攻击,郑注出现以后,人们转而崇尚郑学,逐渐成为“天下所宗”的儒学,使经学进入了“小统一时代”。
直到58岁,郑玄才蒙赦令,被禁锢前后长达14年。遍查历史典籍,没有资料证明郑玄曾离开过“东莱”“客耕”之地,说明他在文登整整生活了17年,可以说郑玄的主要成就都是在文登完成的。他教出的学生个个都是饱学之士,这些人开馆授徒,代代不绝,“由是东方学者多通经术”,形成了日益繁盛的兴学之风。
“千载涧中流出水,琅琅犹带读书声。”至宋庆历年间,文登已是学宫遍布,清光绪五年学宫“规模宏大,冠于诸县”。为纪念郑玄的功绩,明洪武以来,郑玄的木主牌位被供进了“文登乡贤祠”,在被供奉的26位乡贤中,他是唯一寓居人士。